目录

理解国际冲突

最近读了《理解国际冲突》这本书,教科书式的书写风格。王二太年轻,资历尚浅,所以有些章节读的昏昏欲睡,但是这本书仍然带着很多好货,特别是思考国际问题的通用框架-三个层次分析法,写的相当精髓,以下做一个简单的阅读分享:

一、安全困境

在无政府状态下,一个国家追求安全的独立行为可能导致所有的国家更不安全。正如伯罗奔尼撒战争的根源,乃是雅典力量的增长及其引起的斯巴达的恐惧。(这里的无政府状态指主权国家之上没有更高一级的权威)

二、思考国际问题的框架——三个层次分析法

三层次分析法由肯尼斯·沃尔兹(Kenneth N.Waltz)教授在《个人、国家和战争》(Man, the State, and War)一书中首先提出。这三个层次分别为:个人、国家和国际体系。个人层面指决策者的个人性格倾向,国家层面指国家的国内政治情况,国际体系指当时的国际社会的政治体系。

三、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源

用三个层次分析法来分析: (1)、在机构层次上:德国的崛起和同盟体系的僵化。 原因:

  1. 民族主义的兴起
  2. 人们对和平产生了自满情绪
  3. 德国的政策是含糊不清的 (2)、在国内社会和内部政治的层次上:一个正在衰落的奥匈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的内部危及,另一个是德国的国内政治形势。 (3)、在个人层次上:
  4. 奥匈皇帝是一个疲惫的老人,受康拉将军以及表里不一的外交大臣左右
  5. 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是一个与世隔绝的贵族,深受其多病且神经质妻子影响
  6. 德国皇帝是一个有很强自卑感、脾气暴躁的人,特别情感用事

王二认为,民族主义不是坏事,但是不要让民族主义裹挟着政府行事。和平来之不易,国家虽然强大了,导弹精度提高了,五对负重轮也变六对了,我们的腰板也挺直了不少,但也不要想随便弄你弄他的。

四、因果联系的复杂性

由于因果具有复杂的特性,所以人们容易在考虑不清因果联系的情况下,把两件看似有关但实则无关联的事情画上连接符号,做出不明智的选择。比如“汉堡包论调”,认为自己在学校餐厅少吃肉就能一定程度上缓解世界粮食短缺的问题,其实不吃汉堡包生下来的粮食并不能到达孟加拉饥民的受众,反而会引起美国市场的商品过剩,更可能引起国内市场价格下跌、农民减少产量等一系列影响。所以,没能看到因果联系的复杂性,可能会使处于良好意愿的行动与其结果向背离。

就像之前砸日系车、堵在肯德基门口不让别人进去吃饭,我们的同胞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实现方式上出现了偏差。不是我们这边一砸,日本就经济危机了,不是我们不吃肯德基,美国就发不出军费了。好好工作,努力创作税收,要比上面的方法强多了。

五、相互关联的误导性

相互关联的现象并不一定包含真实的因果关系。例如活在和救火车的出现显然是相互关联的,但是我们不能认为救火车引起了火灾。认为民主国家之间不会发生战争也是这样的思维模式在作怪,因为这个现象之所以会产生的原因也可能在于,民主国家一般是富裕国家,而富裕国家倾向于从事贸易,而根据贸易自由主义理论,富裕国家不太可能交战。即不能简单地有现象引到一个结论,现象有可能与和他最近接的结论并不一致,而是拐了很多的弯,从而和其他结论相连接。

举个例子:

https://github.com/WangYuLue/pic_of_blog/blob/master/1712/1.jpg?raw=true

六、什么是民族主义,什么是民族?

构建主义者指出,民族的概念是不确定的。按照字典的解释,民族就是声称具有一样认同和有权建立国家的一个群体。但是,它包括哪些群体呢?一样的认同之根源又是什么呢?一种观点认为,民族指在族群上相似的群体,可是美国人尽管在族群上是多样化的,他们仍然属于一个民族。另一种观点认为,民族是有共同语言的的群体,可是瑞士人尽管在语言上是多样化的,但他们仍然同属一个民族。还有人认为,宗教是民族的基础,某些国家,比如以色列和巴基斯坦,是建立在宗教认同的基础之上的。

关键问题是,虽然一个具有一样的认同的群体称自己为一个民族,但是这种认同的根源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样的。法国思想家欧内思特·里纳指出:“民族的核心因素在于,其成员有着很多共同的东西,但同时他们也一定忘却了很多东西。”民族有时候也会被称为“想象的共同体”,因为名族的成员太多,大家相互之间大都不认识,想象起了很大的作用。

民族主义概念很难被界定,因为民族主义既是一个描述性的词,也是一个规范性的词。如果一个词既具描述性,又具规范性,那么它就会成为政治词汇,被应用于权力斗争之中。事实上,民族主义已经成为当代世界中国家合法性的重要源泉。

七、不同群体对政治词汇的使用动机

对于一个政治词汇,例如“民族主义”、“帝国主义”或者“全球化”之类的,他们实际上都是含义不清的,人们对他的理解往往也是五花八门、相互矛盾的。政治家和分析家使用政治词汇的动机不一样。政治家希望自己的追随者越多越好,所以他们倾向于使用模糊的语言,并且极力造成一种体现大家共同利益的印象:“我们都在一条船上,大家必须相互合作,都要听我的。”在另一方面,分析家则关注相互间的区别,以便更地理解世界。他们强调,好与坏的问题有程度大小之分。分析家指出,我们所乘坐的那条船可能只是朝着一个人的目的地行驶,或者说一个人划船,另一个人掌舵或免费搭乘。

八、新闻记者、史学家、纪录片编剧会有选择的叙述事实

新闻记者、史学家、纪录片编剧大部分时候不会说假话,他们会用事实来陈述正在发生的问题,但他们不会告诉我们在选择事实的时候所遵循和隐藏的原则。

九、1973 年石油危机期间,美国为什么没有像伊拉克战争一样在中东使用武力?

文中提到了一个有趣的问题:在 1973 年石油危机期间,为什么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竟然允许大量的美元流向弱国,而不使用武力呢?如果它发生在 19 世纪,那么富国就会使用其占优势的地位和军事权力,把制造麻烦的地区变成自己的殖民地,并且根据自己的意愿解决问题。到 1973 年的时候,世界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其中一个原因在于:事情远没有消费国希望油价较低,生产国希望油价较高这么简单,现实的政治要比这复杂得多。

具体来讲,消费国里头的生产商希望石油价格较高,那些较小的得克萨斯石油生产商们很高兴看到石油输出国组织提高油价,因为他们与阿拉伯人有着相同的利益。核能生产商看到石油涨价也很高兴,因为这可能促使核能成为一种更具竞争力的能源。欧洲日益衰弱的煤炭行业的经营者以及失业的煤矿工人们看见石油上涨也很高兴。生态保护者认为石油价格上升并不是一件坏事,因为有助于减少消费和污染。

因此,在消费国内部,人们对于油价有不同的利益考虑,如果我们揭开国家利益的面纱,那么就会发现,政治是错综复杂的。消费国内部的一些重要的政治行为体认为,能源价格高涨是值得欢迎的,这些欢迎石油上涨的人事实上结成了一个跨国联盟,他们无形中也加大了国会发动战争的难度。

十、战争会终结吗?

康德预言说:从长远来看,人类将由于以下三个原因而超越战争:战争毁灭性的增大,经济相互依存的发展,以及超越主权国家的共和政,府或者我们今天所说的自由民主国家的出现。

王二认为,未来如果人类的足迹只限制在地球上,那么确实会像康德所预言的那样,不会有打的战争发生。但是未来如果人类的脚步迈向星空,那么恐怕又会是另外一幅场景。